警察陈钢彪的“文化工作法”本报记者 汪嘉林 文/摄
绍兴越城公安分局塔山派出所所长陈钢彪是个不太“安分守己”的人,这两年随着工作岗位的不断调动,他迷恋上了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的历史文化研究。 “随着岗位的调动,我发现各地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对于生活在绍兴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的人们来说,了解他们所熟悉的文化,也就意味着对他们的尊重。”陈钢彪告诉记者,他觉得和当地人谈当地文化是解决各种纠纷的一剂“良方”,很多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在鲁迅啊、陆游啊、大禹啊等话题中自然而然地瓦解了。“所以啊,对各地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不光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
讨论历史
和“出头鸟”交朋友 “其实我痴迷历史文化纯属巧合,完全是因为皋埠镇的那个张老汉,让我意识到在绍兴干派出所工作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很重要。”陈钢彪向记者说起了这件发生在去年的事。 地处农村的皋埠镇每天发生的事儿特别多,时任皋埠派出所所长的陈钢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那些琐碎的“麻烦事”还是每天发生。就在民警和村民你来我往的过程中,陈钢彪发现了一个“怪现象”——每一次纠纷都少不了一位张老汉的参与,其实这些大大小小的纠纷都和这位张老汉没什么关系,但他似乎成了一些村民的“义务代言人”。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位张老汉今年70岁左右,祖祖辈辈都居住在皋埠镇,是老一代的知识分子。也因为有些文化,在村里和镇里都比较有威望,很多村民一碰到事情就会先想到去他那里评理。” “要和他交朋友!”这成了陈钢彪当时工作的重中之重。 说来也巧,陈钢彪的妻子是绍兴电视台的记者,当时正在制作一档关于“皋埠”这一地名来历的专题片。“这能不能成为结交张老汉的一个切入点?”当时,陈钢彪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主动找张老汉谈心。 果然,张老汉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他俩一个说,“皋埠”是大禹治水时流传下来的;另一个却说“皋埠”是人们为了纪念古代一位姓皋的治安官而特意起的名字……两人围绕这一话题从早说到晚。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个休息日都要找张老汉谈谈历史,谈谈文化。要谈出些‘花头’就要先‘武装’自己,从那时起,我便成了绍兴市历史档案馆的常客。” 一直到调离皋埠派出所时,陈钢彪都没有和张老汉谈起过“村民纠纷”的话题,但“村民纠纷”却因为陈钢彪和张老汉交上朋友后没有再发生过。“这当中张老汉做了不少解释、协调工作。他因为一直生活在那里,对村民间的情况比较了解,又有较高的威望,所以能把一些村民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学习历史
将“文化”融于工作 调到塔山派出所任所长后,陈钢彪更加意识到了历史文化的重要。“你看看我们派出所旁边,沈园、鲁迅故里这些著名景点可都是‘左邻右舍’啊!”除了自己更加潜心研究外,他还要求派出所民警对当地的人文历史要有所了解。 记者和陈钢彪正聊着,门外传来一声“报告”,是民警喻敢峰拿着材料来汇报工作。记者马上把握机会“侧面”了解陈钢彪的“文化工作法”的实效。 “陈所长要求我们每个民警都要对绍兴的人文历史有所了解。说真的,起初,我和其他一些民警都不是特别理解,聚在一起时也常常会评论一番:我们民警只要管好辖区里的事就可以了,何必要知道那些‘老早’的事呢?但一段时间后,效果就慢慢显出来了。” “对于我们民警来说,了解的绍兴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还是学到了绍兴自古就有的一种坚持不懈的品格。你看,无论是大禹还是陆游、鲁迅,都是这样的。而这种精神对于派出所工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喻敢峰告诉记者,今年6月,东街地区一个房东和房客因利益冲突动了手,房东将房客打得耳膜穿孔。“像这样的案子调解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但对于派出所民警来说也是最累的处理方式。当时陈所长就要求我发扬鲁迅精神,将这个案子办好,争取矛盾不扩大。” 喻敢峰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双方的利益纠纷实在复杂,他也几度想放弃,但每当这时,他平时所了解的绍兴文化中一些坚持不懈的品格总会在心中盘旋,督促他完成手中的工作。 这起纠纷经过喻敢峰前前后后5次调解后终于平息了,而他则更加相信了文化的力量。 “一个地区的普遍现象就成了文化,而形成这种普遍现象往往和历史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在办案时,了解了历史文化实际上就是抓住了问题的成因,那么解决起来就会容易很多。”陈钢彪告诉记者。 |